近期,海南连续爆出两起超额体彩大奖得主信息相似的事件,引发公众强烈关注。从同名同龄的“王先生”,到领奖人脖子上的黑痣,再到穿体彩T恤领奖的巧合,公众对事件的质疑愈演愈烈。而体彩中心一纸简短公告、拒绝透露更多信息的做法,不仅未能平息舆论,反而被指“回应寒酸”,激起更大的信任危机。
体彩千万大奖
在发布官方通告之前,海南体彩中心在回应公众质疑时曾透露,两位中奖者均为“王先生”,且都是“80后”。这两次中奖彩票奖金金额巨大——年初一位中得2500万元,而最新一起高达4834万元。面对如此巧合的信息和连续中大奖的情况,公众产生疑问并不难理解。
事情的起点,是网民注意到领奖人穿着印有“体彩”字样的T恤。对此,体彩中心回应称,该T恤并非内部人员身份标识,而是出于保护中奖人隐私的考虑。尽管如此,网友们并未就此打住,反而通过历史视频对比,发现两位领奖人脖子上都出现了相似的黑痣特征,再度将舆论焦点拉回。
细读海南体彩中心发布的通告,最大的感受是:它只是给出了一个否定结论,却没有提供足够的证实过程。在缺乏证据链条支撑的情况下,公众自然难以信服,反而加重了原有的怀疑情绪。
体彩中心坚持不披露更多中奖者信息,理由是《彩票管理条例》明确规定,从业人员须对中奖人信息保密,除非依法有权的调查机构提出要求。这条规定的初衷是保护个人隐私,但在实际操作中,却可能造成“只许相信、不得查证”的信息孤岛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危险的闭环:体彩中心掌握中奖者的全部信息,却既没有法律责任,也没有主动意愿去公开说明。当质疑声起,回应却停留在“我们有内部把控,请大家相信”这一层面,其公信力自然难以自证。
近年来,无论是体彩还是福彩,其公信力皆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。媒体曾曝光,彩票系统内部可能存在依赖“保密制度”而滋生贪腐的土壤。公众的信任在不断消耗,对中奖者身份的质疑,也逐渐演变为对整个行业透明度的拷问。
从根本上说,公众对中大奖者信息的怀疑,并非全然不合理的“阴谋论”,而是对信息不透明的本能反应。体彩中心若真希望重建信任,完全可以不泄露具体个人信息的前提下,提供更多辅助佐证,例如更详细的兑奖过程记录、合法合规的公证支持等。
如今的问题恰恰在于,公众无法知晓中奖人的真实意愿——是愿意现身回应,还是选择低调隐私;同样也看不到任何来自公证机关的背书。而体彩中心非但未主动澄清,还警告公众“不要造谣”,这种做法更容易引发情绪对立,进而激化危机。
更进一步地说,即便体彩中心真的要追究发布“虚假信息”的法律责任,也必须以事实为前提、拿出有力证据。否则,这样的法律威慑也将变得空洞无力,甚至被质疑为一种“噤声”策略。
可以预见的是,若这一风波持续发酵而无实质性回应,公众对彩票体系的信心将持续下降。更多人或许会选择“用脚投票”——拒绝参与,这才是真正值得体彩系统反思的地方。



